2015/1/15 10:37:13 From: 黃遠清
——刀剪公司梁澤池的技改故事
要講十八子的創業發展史,肯定離不開這個人——梁澤池,刀剪公司的副廠長、質量總監。他的工齡與十八子同歲,他見證了十八子的成長,十八子的喜怒哀樂伴隨著他的一生。他說,他每天除了想如何把十八子刀做好,就再也沒其他事想了。工人們都知道梁廠長有一個習慣:每天都會在生產現場找“事”,一逮到犯“事”的人肯定會“罵”。大家都知道他找的這個“事”就是產品的質量缺陷。他每天在現場都能找出很多“事”,因此大家說他是多“事”之人。那些經常犯“事”的人就怕遇到他。
但你別以為梁廠長只會找“事”而不去預防“事”的發生。每年的合理化建議、小修小改的建議他提出的最多,獲得通過應用的也最多。
全不銹鋼柄(廣州刀)系列產品是公司最暢銷、最經典的主打產品,產能占總產量的30%以上。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之下提高該系列產品的生產效率成為了梁澤池每天必想的事情。但對于一個已經生產了30年老產品的刀剪公司來說,工藝路線已完全成熟,可改能改的工藝方法、 工藝流程都已改已調整優化,要想有新的突破機會是很難的。但梁澤池還是盯上了一個加工工序——復光夾口。該工序的加工目的就是在已完成拋光表面的刀坯刃口部位通過固定的夾具,再經過手工拋磨加工出來一道與刃口平衡的襯線,使刃口部位目視起來更加美觀。該加工工序每個工人的日產量約為450-500把左右。工人的勞動強度非常大。如何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如何實現該工藝的 加工的目的?作為一個本來就是打砂工人出身的老廠長來說,他對該類刀具刀坯的磨削工藝是爛熟于心的。如何獲得他所追求的穩質量高效率的改良?他首先對該工序作業工藝路線進行試驗。針對不同的作業方法他又開始通過更換不同的磨具,將磨削出來的刀具的加工節拍、加工時間進行對比。在對比試驗出最佳的成本效率與質量后,他就對作業過程可能標準化的工模夾具進行改良,并最終實現了復光夾口工藝的改良。改良后的工藝,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將近100%,耗用的輔料也大幅減少。關鍵是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目前該工序工人每天的產量達到800-900把。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產品,刀具在加工時有60%左右的加工過程還是要靠手工作業實現。因此要實現產品完全一致性的難度相當大,正因這樣,很多因外觀有輕微瑕疵但不會影響使用性能的刀具,都會按公司的質量標準被判為不合格,不準流通出廠。“變廢為寶”是梁澤池常做的事。他通常帶上幾個砂房手工不錯的工人把這些產品挑出來再次分類,按質量瑕疵程度進行各種表面的加工修復處理。經他們動手一處理,這些缺陷不僅不明顯反而成為一種外觀的特色,個別地區的經銷商還特別指定要這些降級品在三線城市進行銷售。由于產品的性能沒有受到影響,這些被加工后的降級品因價格實惠而大受農村市場的歡迎。
有人問他,梁廠長,您每天怎么總會找出那么多的“事”來做呢?他卻頗為自信地說,真正要做一把好刀,你就能時時發現缺陷,你就會有做不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