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1 14:17:24 From: 李積回
古有伯牙絕弦,是以《高山流水》綿綿無盡,后有昭君宮怨,是以《漢宮秋月》凄然悠悠,今有錚錚碼頭工人,是以《戰臺風》凜凜壯懷……民樂帶來美妙音樂的同時,也帶來意蘊豐富的傳奇故事,其中古箏曲極具代表性,加上古箏彈奏動作頗具美感,世人對其尤為鐘愛。我雖不會彈奏古箏,但還是有些許了解,箏曲中的悲歡喜樂,讓我感悟人生百相。
古箏,這個具有2500年以上歷史的樂器,承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在當時的秦國一帶就已廣泛流傳,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記述,并稱其“真秦之聲也”,所以,箏又叫秦箏。
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中國漢代在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一種音樂)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逐漸發展成為六、七種絲竹樂器更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相和歌中,箏、笛是主奏樂器。漢代還有記錄箏曲的專門書籍《箏笛錄》,可以說,箏的崛起乃是隨著漢代晚期相和歌的興盛而獲得飛躍發展的。
在東晉、南北朝繼相和樂而起的清商樂(指在東晉南北朝間,承襲漢魏相和歌,吸收當時民間音樂發展而成的伎樂的總稱,主要用于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也用于宮廷元旦朝會、宴饗、祀神等活動)中,箏更廣泛地用來演奏吳歌和荊楚西曲。有名的吳歌《上聲歌》,就是由于箏使用了“上聲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蓮》、《烏夜啼》等西曲也是箏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梢姽殴~藝術是不斷吸收著民間音樂的營養而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到了隋代,箏在雅樂中的地位已完全確立。在唐代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著深厚傳統的七弦琴音樂受到冷落。此時,彈箏名手輩出:薛瓊瓊、史從、李從周等,他們精妙的箏藝常為詩人們所稱頌。燕樂的興盛也給古箏藝術以更為廣闊的天地,佳曲不斷問世。因此,唐代堪稱傳統箏樂的頂峰。
隨著歷史的演變,宋元明清四代,古箏藝術每況愈下,唐箏的頂峰技藝逐漸流落,尤其是在繁盛的明清五百余年間,竟未見傳世箏譜,此為一大憾事!甚幸,古箏的光輝不會被歲月蒙塵。如今古箏藝術的花朵,已經開遍了全國各地。流傳至各地的箏樂,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方言等因素的長期影響,與當地民間音樂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幾大流派,并不斷誕生新的樂曲。
這一番古箏發展歷史的回溯,令人心中喜憂參半,索性聽幾首正能量滿滿的箏曲以振心神。聽慣了大家都熟知的古箏名曲,如《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林沖夜奔》、《漢宮秋月》等,我特意找了《侗族舞曲》、《春到拉薩》、《清江放排》來聽。
在簡潔淡雅的卓麗(Chario)房,用Metronome Technologie-KALISIA分體式CD轉盤、Apogee Rosetta 200解碼器、Jadis JPS8前級放大器、CHORD SPM4000立體聲后級放大器和Chario Academy Serendipity音箱共同打造的Hi-Fi系統來播放古箏曲,效果還是一如既往的好。
焦金海老師的《侗族舞曲》聽起來更熱情洋溢:開頭是慢速并自由的彈奏,其后是速度稍快的頗具侗族特色的樂調;中間粗獷而熱烈的快彈,生氣勃勃,熱鬧非常,之后一個過渡,樂調慢而纏綿,恰是情人間的深情呢喃;結尾由快至慢變換,是對侗鄉無盡的贊美和留戀。這展現的分明就是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畫面。
承接著聽《侗族舞曲》的好心情,接著聽《春到拉薩》,少了幾分歡脫,心胸平添許多厚重之感。在拉薩春天的美景之中,音樂開始由低音區向高音區過渡,給人一種由沉重走回光明的感覺,預示著百萬農奴必將獲得解放的趨勢。主旋律似雅魯藏布江的波濤層層起伏,描寫藏族人民終于掙脫桎梏獲得新生!肚褰排拧凡蝗纭洞旱嚼_》那般厚重,但亦有相似之處:氣勢浩大、波瀾壯闊的引子之后,第一段旋律抒情悠揚,可感到放排人幸福、自豪的愉悅心情;第二段曲調轉向深沉傷感,似乎在訴說放排工作的不易;最后則描繪了他們不懼艱難,驚濤駭浪中闖險灘、戰激流的情景。
許是因為古箏聲音偏清冷悠遠,卻又能直擊人心,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大多青睞有加,正符合了他們孤傲淡薄的性子。我非文人雅士,僅一發燒友而已,對于近代古箏曲融入的越來越多的生活元素非常贊賞。既能上達于朝堂,又能下融于市野,這才是接地氣兒的、鮮活的民樂。